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是指利用摄像形态对历史遗迹、历史文物以及历史背景和文化景观等的记录,通过对一个地区历史事件的刻画描写反映出一个地区、一个历史时期的文化特色以及内涵,并以此来反映出当代人对历史文化的认识与反思。近年以来随着我们国家文化纪录片事业的持续不断的发展,以及社会文化的需求变化,我国大型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在持续不断的发展变化的同时,内容也在不断地创新与多变,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不再以单纯地记录真实情景为使命,而是在呈现历史背景和文化的同时赋予其时代特色与独特魅力。
《鉴史问廉》是由河南省委员会、中央电视台、河南省新闻出版广电局、河南电视台联合摄制的一部大型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并于2015年1月9日在中央电视台记录频道黄金时段准时播出,这部总计200分钟时长的8集文化纪录片以“廉”为核心,以“清、勤、慎”为主题,道出了中国五千年来的历史兴衰文化,以此来探求中国廉政文化,让后世长鸣警钟以举镜鉴。
《鉴史问廉》作为一部大型历史背景和文化记录片其内容与形式不再是以摄像机镜头的形式单一地陈述出我国从古至今的清史文化、廉政之道,而是在响应党的十八大以来从严治党、反腐倡廉的号召的同时,将文化清史作为一种软实力注入到人们思想当中,让久居官场人员在潜移默化的文化环境中去学习、去体会为官之道、行事之政、清官之念,明是非、辨是非,通过对古代清官的讲解与学习,让其在历史兴衰之史中明其原因,知其根本,反其思,律其矩,懂得为官清廉的重要性。
相较于其他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来说,《鉴史问廉》的内容创新性更加表现于与时代政治背景的相结合,其不再只是像传统纪录片一样为大家陈述文化史迹,与那些传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相比,它有了更明确的观点与舆论导向,在正片伊始,《鉴史问廉》就已经精确指出对贪腐的观念-----“廉则兴,贪则衰,贪腐不会导致一个王朝迅速衰亡,但一定会导致这个王朝灭亡。管不住腐败,国家就有危亡之虞;遏制了腐败,国家就能长治久安。”这种言辞肯定且带有说服力的解说在同类型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纪录片中少之又少,而《鉴史问廉》作为特定时期推出的特别节目在同类型栏目当中有着其举足轻重的作用。
传统文化历史纪录片由于其本身关注的视角独特,注重于历史事件与严肃性、刻板呆滞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相较于娱乐范畴较多、形式多样的娱乐综艺类节目来说本身吸引力并不太大,与大众通俗泛泛而化的节目相比确实缺少一定的竞争优势。但文化纪录片自身承载着历史岁月的使命,其千秋之载所呈现出来的人文情怀却是其他普通类节目无法与之相媲美的。有情怀的文化纪录片在众多节目中体现出来就足以吸引人的眼球,而《鉴史问廉》恰好明白了这一点,将受众心理很好地拿捏掌握,即使是这种政治理念很强的文化历史纪录片也能捕获到观众们的胃口喜好。
在中国人的几千年来的固有思想中“清官之念”是他们对官员为官之道的执着与守望。魏征、姚崇、宋璟、张九龄、包拯、狄仁杰、海瑞、于成龙等官员其为官之道被后事所敬仰,这样的历史人物本身在贴有“清廉”“公正”标签的同时,更有着百姓们对其的期许与守望。清官,是百姓们赋予官员的美誉,它既反映了官员的政治道德理想,也反映了老百姓对清官的价值判断与价值期待。《鉴史问廉》对人物故事情节的叙述以煽情性的语言讲解出来,不仅引起观众们的共鸣,更在某些特定的程度上增加了纪录片的趣味性,使其更加的耐人寻味。
在《鉴史问廉》的第二集《清官之念》中纪录片就很好地阐释展示了这一点,纪录片中讲到一代清官张伯行在朝廷任命上任之初写下一篇《却赠檄文》“一丝一粒,我之名节;一厘一毫,民之脂膏。宽一分,民受赐不止一分;取一文,我为人不值一文。谁云交际之常?廉耻实伤!倘非不义之财,此物何来!”通过这篇檄文可以清楚看到张伯行为政以德的根本,其檄文不仅作为当今官员为官之道的执念,同时也是我们砥砺道德、提高修养的格言警句。
在先秦典籍《周礼》中,古人提出了“六廉”的概念,即廉善、廉能、廉敬、廉正、廉法、廉辨,意思是说一个官员一定要具有善良、能干、敬业、公正、守法、明辨是非等基本品格,六个方面均以“廉”为冠。千百年来,百姓对清明政治和清官廉吏的呼唤,几乎贯穿了一部中华文明史。而纪录片《鉴史问廉》的出现,无疑是将这些文化观念一一的呈现了出来,其在紧跟时政要事的同时,站在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高度上,在历史的兴衰沉浮之中挖掘出廉政文化的优秀遗产,全方位展示中国古代廉政文化的精华,主题鲜明,故事引人入胜,使得在这种强势反腐深入人心的当下,《鉴史问廉》的问世现实意义更加凸显与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