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纪实摄影家多萝西娅?兰格定义了纪实摄影的理论内涵:纪实摄影反映当下,为将来作影像实证。纪实摄影是推动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互联网的出现为其传播提供了新平台,使其呈现出新的发展活力。《活着》是腾讯网在2010年5月推出的纪实图片故事栏目,是纪实摄影与网络传播结合的成功范例。该栏目以真实视角展现百态人生,真实中带有强烈的人文关怀气息,产生良好的社会反响。
麦克卢汉的“媒介即讯息”理论认为,媒介最重要的方面,并不是根植于与文化内容有关的很多问题,而是在于传播的技术媒介。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并不是具体的传播内容,而是这个时代所用的传播媒介。电子视听技术的发展,为现代文化的视觉化迈出了新步伐,塑造出电子媒介时代的“图像人”这种“视觉化主体”。大众信息消费方式从文字消费向视觉消费转变,读图时代大众对图片的需求超过以往任何时候。
此外,网络环境自由开放,传播内容真实全面,具有批判力度,正好符合纪实摄影的特性,二者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完成良好互动。
摄影技术的简单化与廉价化为大众从事摄影活动提供了便利的硬件条件。此外,互联网准入门槛低,商业网站、自媒体等为个人传播纪实图片提供了大众化、低成本的传播平台。硬件与传播平台的普及使以往被少数专业技术人员垄断的摄影传播活动开始变得大众化,平民摄影家得以出现且群体不断壮大,其摄影作品的社会影响力不断增强。
腾讯网《活着》栏目以向网友征集的摄影作品作为内容重要来源,只要网友投稿有价值、符合栏目理念,就能得到传播。多元化的作品来源使栏目内容视角丰富,覆盖面广,数量庞大,改变了以往纪实摄影脱离群众、远离生活的状态。第138期《三年半》就是网友征稿作品,作者是大学生,用镜头记录了自己四年大学生活的所见所感,选题虽小,但感染力强,似曾相识的场景引发了大量网友的情感共鸣。
社会参与论认为,时代在发展,受众在变化,许多人已不满足消极地当一名接受者,他们在作为一名讯息接收者的同时,又是讯息的传播者。让受众参与传播,正是为了让他们积极接受传播,因为,人类对于他们亲身热情参加形成的观点,要比他们被动地从别人那里得到的观点容易接受得多。④网络的交互性和资源共享特点为提升受众参与度提供了可能性,受众对于纪实图片来说不再只是局外的欣赏者,而是变成附加内容的创造者和图片的二次传播者。交互性实现了受众之间、受众与作者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完善图片附加信息。在去中心化、多节点网络传播结构中,分享功能使图片突破单一的传播渠道,实现网状辐射传播,受众个人充当二次传播者,大大扩展了图片的传播范围。
《活着》栏目设有大众评论专区,数千条的网友评论留言,大大拓展了图片内容。例如《迟到半个世纪的铭记》,该期内容的评论数量达16818条之多,网友表达了对老兵晚年生活凄苦的同情和对政府照顾老兵不周的批判,这些民意表达会对政府改善老兵晚年的生活条件起到鞭策和督促作用。此外,该栏目与QQ空间、腾讯微博相关联,分享功能使栏目内容一键即可传播到平台,受众作为二次传播的把关人,使符合网民审美的摄影作品得到进一步传播。
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特点使许多在传统媒体上难以传播的内容在网络上实现传播,宽松的网络环境使传播选题大胆犀利,直面社会阴暗面,揭露各种社会问题,内容更务实,与以往格调高、意义空的图片风格形成鲜明对比,真正发挥了纪实摄影反映现实、批判现实的社会效用。
《活着》以传播时代变迁、百姓沉浮为己任,栏目从2010年开创以来,房价、就业、老人、医疗、城市发展、贫困、留守儿童、民工、交通、物价、环境、疾病等关乎百姓利益的问题频繁出现在镜头下,契合了大众的关注点,其犀利大胆的栏目风格彰显了作为媒体应有的社会担当,赢得了大众的信任与赞赏。
网络为纪实摄影提供了多样化的传播平台,包括专业图片网站、综合网站下设的图片频道和个人自有媒体。纪实摄影传统的传播渠道提供的空间存在限制,成本比较高,接触的受众数量有限,很难产生大范围的效果,而多样化的网络传播平台优势突出,打破了这些局限性,真正的完成纪实图片的社会价值。
腾讯网图片频道、QQ空间、腾讯微博等平台均设有图片传播空间,各平台之间彼此链接,实现图片多平台同时传播。吴芳是《午休生》《目光》等多期作品的作者,他不仅在该栏目传播作品,同时也利用腾讯微博进行传播,并附有《活着》栏目的地址链接,为受众直达目标内容提供方便,实现了跨平台的共通传播。
网络传播提供不受干扰的个人读图环境,畅通的反馈渠道实现受众之间、受众与作者之间的观点交流,有利于加深受众对图片解读的深度。此外,网络传播的信息形态包括了文字、图片、声音、影像、动画等几乎所有的符号形式,还可以实现这些符号形式在同一文本中的融合。多媒体传播给受众带来全方位、立体式的阅读体验,使受众更全面和更容易感知图片信息。这些优势深化了纪实图片的传播效果,推动效果从情感层面向行为层面转化。
第250期《无妈乡》采用图片、文字与音频结合的传播方式,紧张稚嫩的声音加上视觉冲击强烈的图片瞬间打动人心,唤起受众同情心,这是传统媒体无法达到的效果深度。此外,该栏目与腾讯公益合作,如第152期《给我阳光温暖我》是腾讯发起的“衣加衣温暖计划”的特刊,以“你独自一人怎能温暖”为主题,通过图片展示呼吁大众捐献冬衣,帮助贫困儿童过冬,网友纷纷响应,推动了传播效果向实际行为转化。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摄影师们的镜头开始关注民生,但是内容却逐渐变味,镜头表现视角越来越窄,从最初展现民众多彩生活发展到今天关注悲惨生活,关注点严重失调。被互联网宠坏的网民欣赏口味越来越重,越是悲惨刺激的内容,越能引起关注,许多摄影作者追逐受众的口味,刻意关注,吸引受众有限的注意力。纪实摄影担负记录历史变迁的重任,内容真实平衡很重要,当前却过多聚焦,忽视了社会整体状况。
《活着》栏目最大的问题是内容整体构成不平衡,该栏目自设立至今已有400多期,但是主题积极的内容不到100期,而其他300多期都是反映和社会矛盾的内容。栏目内容构成严重失调,一味指向,虽有公益目的在其中,但难免不让人联想其中的商业意图。
纪实摄影的真实性不仅要追求单张图片的真实,更要追求呈现的整体社会景观的真实。媒体扮演着社会安全阀的角色,不同的观点、见解,对于事实的不同立场、态度,都能够在一个既有传统媒介身影、又有新媒体声音的媒介系统里被呈现和倾听,证明了社会心态的包蕴与宽容,社会结构的弹性与柔韧。⑥纪实摄影的网络传播也是一种解压宣泄行为,存在非理性特点,负面信息过度集聚使社会减压发生变质,将社会问题无限放大,误导受众对社会形成错误的心理认知。“告诉你一个活着的世界,一个光与影交织的故事。时代变迁,百姓沉浮,都自这微小的孔隙中渗透出来,终绘成中国民生万象图”,《活着》的开栏语表明该栏目旨在记录民生万象,而不是民生苦相,负面内容过多已违背了当初的立意,绘制了虚假的社会景观。
网民数量庞大使传播者在传播纪实图片时往往会附上爱心诉求,力图借助大众力量帮助困难人群。但是,由于当前纪实摄影聚焦于,爱心诉求变得很普遍,无形中增加受众的读图负担和心理上的压力,造成受众的爱心疲劳,驱使受众逃离此类信息。此外,网媒解决一些问题立竿见影的效果夸大了网媒的作用,鼓励大众通过非正常渠道处理问题,干扰了政府正常的工作秩序。
《活着》栏目反映的无钱就医、无钱上学等问题能借助大众力量得到解决,因而在涉及这类内容时,栏目会向大众做出爱心诉求,例如《仙女不哭》《爱的“牢笼”》等多期内容,号召大众为图片主人公捐款,并附上二维码以方便大众快捷捐款。此外,个人在微博、微信等自媒体上展示困难人士图片,向他人发起爱心诉求。这种带有目的的图片传播使大众读图体验变差,过多的公益诉求给受众带来道德压力和选择困境,违背公益的自愿原则,造成公益活动的变质。
首先,选题要平衡公允,全面真实反映社会面貌。商业传播平台要兼顾商业利益与社会效益,改变以受众兴趣爱好为导向的做法,内容不仅要涉及社会负面问题,更要展示社会积极面貌,坚定大众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心。个人传播平台要谨守道德底线,做到不造假、不传假,以有利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角度对图片传播做出取舍。
其次,多平台联合传播,深化传播效果。传播者要善于与商业网站合作,利用商业网站聚合的用户实现纪实图片的大范围传播。此外,传播者要注重个人传播平台的打造,借助微博、微信等自媒体的粉丝效应实现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再次,注重后期编辑,优化阅读体验。“作为纪实摄影来说,除用光、构图、抓拍抢眼镜头、凝固精彩瞬间,即除其图片优异构思和图片本身拍摄质量之外,文字说明亦是其不可缺的一部分。” 纪实摄影
最后,正确定位角色,协助政府解决实际问题。摄影的功能,绝非只是视觉的享乐和消遣、消费。它更有力量的存在方式,是参与和推动、建构我们该公正和理想的生活,维护和救赎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的每一个人的权利和尊严,为历史作出公正的见证。纪实摄影作为民意反映,要帮助政府发现问题,为决策提供相关依据。网络是现代社会的先进生产力,作为一种新型的公共传媒,利用互联网进行社会管理和舆论监督是社会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网络站点平台要发挥传声筒的作用,为传播者提供了民意表达平台,为政府提供了民意收集平台。无论是传播者还是网络站点平台,要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不能越俎代庖,干扰政府正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