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题材纪录片作为记录和传播农业生产、农村里的生活、农民奋斗、民俗文化、改革变迁的重要载体,在传播主流价值、记录时代变化、留存国家记忆等方面具有无法替代的作用。通过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于观察、理解、认知中国式现代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和意义。
乡村题材纪录片在中国经历了一个由单一到多元、由宣传工具到文化传播、由国家专业机构独家制作到国内外机构及个人多方参与的发展过程。尤其是改革开放40多年来,乡村题材纪录片紧跟时代步伐,更加关注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显示了纪录片制作者的人民立场、家国情怀和责任担当。
在中国电影电视普及初期,乡村题材纪录片由国家专业机构制作,内容侧重于展示农村的生产生活和社会主义建设成就,具有鲜明的政治色彩和宣传教育功能,体现了“记录影像、收录信息、著录档案,为人民写真,为时代留影,为国家铸魂”。1956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上映的彩色纪录电影《万象更新》,反映了建国初期实行的农业合作化以及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1958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摄制的又一部纪录片《到农村去》在北京电视台首播,这是我国电视屏幕上播出的第一部纪录片,反映国家建设在农村的影响、城乡关系变化、农村传统结构转型等问题。1971年,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制作上映的《红旗渠》,线年代河南林县人民在极端困难条件下,发扬“艰苦奋斗、自力更生”精神,历时10年,在悬崖峭壁上成功开凿出一条全长1500公里跨越太行山脉的“人工天河”——红旗渠。这一壮举不仅展现了中国人民战天斗地、改造自然、改变命运的顽强意志和集体智慧,而且铸就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成为激励人民群众克难攻坚创造美好生活的宝贵精神财富。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乡村题材纪录片更加关注农村社会的多元化变革,包括农民的生活状态、乡村文化、传统习俗等,更多地体现了社会责任和人文关怀。著名纪录片导演梁碧波说,纪录片的核心价值就是关注人的生存状态和内心世界。在此理念指导下,一批导演拍摄了多部震撼人心的乡土纪录片,引起国内外良好反响。如:1995年《马班邮路》记录乡邮员在大凉山用马帮送信,为村民传递山外世界的故事;1996年《冬天》呈现了横断山南麓冬季一个村庄的艰苦生活;1999年《婚事》以秦巴山区两对农村青年从提亲到结婚的历程,线年《山里的日子》通过回乡、冬闲、嫁女、农忙、收获等场景记录四川东北部大巴山一个山村的群众日常生活,见证了社会转型期农村的真实状态。
新时代以来,随国家对纪录片事业一系列支持鼓励政策的落地实施,纪录片制作队伍不断壮大,播出平台不断拓宽,国产纪录片呈现出佳作连连的良好发展形态趋势。这些作品不仅记录了乡村的自然风光、人文历史和日常生活,更注重贴近现实,推出许反映农村改革、乡村振兴等时代主题的优秀作品。2020年《希望的田野·乌苏里新歌》通过黑龙江垦区乌苏里江沿岸赫哲族群众脱贫后奔向小康的奋斗事迹,奏响共和国大粮仓现代化大农业的时代旋律;《硕果秋歌》通过湖南四个文旅小镇,讲述乡村歌谣里的烟火故事,展现美丽乡村的崭新面貌;《承诺》讲述淮河下游洪泽湖渔民搬迁上岸、华中腹地武陵山区开山修路及云南东川、海南小渔村群众迁出穷僻故地、住进美丽新家的温暖故事。2021年《黄河人家》记录陕、甘、宁、青等九省区10个普普通通的家庭的平凡生活,展示新时代黄河沿岸的高水平质量的发展和变化;《瓜熟蒂落》记录华山脚下、渭河边上一群瓜农靠辛勤汗水浇灌甜蜜果实的故事,展示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追求幸福生活过程中的喜怒哀乐和悲欢离合。2022年《村庄十年》聚焦中国10个典型村庄,以鲜活的个体故事展现中国村庄10年发生的巨大变化,记录乡村建设过程中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喜人成就。2023年《记住乡愁》系列纪录片推出《乡村振兴》《加油新农人》《家的方向》等专题,以更多元的视角,构建中国乡村振兴、加快现代化进程的宏伟画卷,让人们在感受山河之美、人文之美、历史之美的同时,更加深刻理解中国乡村的过去、现在,进而更自信地面向未来。
正如《话说运河创作漫谈》所言,乡村题材纪录片“一切镜头均孕含于真实生活之中,均来自于生活的自然形态之中……”乡村题材纪录片中的农民可亲可爱,他们的坚韧、不屈、抗争、奋斗、奉献、执著,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百折不挠、繁荣富强的宝贵精神财富。这些乡村题材纪录片所展示的农民面孔、所讲述的真实故事,从不同侧面、不同层面、不同角度、不同深度揭示了各个年代乡村社会的生产环境、生产生活、命运悲喜、人生际遇,以及人的所思、所想、所困、所为,呈现了一幅幅形态各异的中国乡村世界影像。
随着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为目标的中国式现代化不断推进,广大乡村地区正在经历一系列巨大变化:
——在基本的建设上,水利、道路、电力、通信等生产生活领域公共基础设施逐步完善,为乡村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升创造了条件。乡村义务教育普及率、医疗卫生服务水准不断提高,农民文化生活越来越丰富多彩。
——在经济发展上,科技支撑对农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入,现代农业技术的推广应用将明显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乡村经济除了农业生产、种植养殖等传统经营,逐渐向多元化、产业化方向发展,乡村旅游、科技务农、农村电商、直播带货等促进农民收入来源更加多样化。
——在生态环境上,随国家美丽乡村建设的全方面推进,农民群众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慢慢地加强,国家逐步加大生态保护和修复的资产金额的投入,深化绿色发展政策实施,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为乡村宜居宜业、乡风文明、生活富裕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在城乡融合上,城乡人口双向流动加快,大量农村劳动力继续向城市转移的同时,更多学历高、懂科技、眼光远的城市人口奔赴乡村,城乡融合发展的策略将更好地推动城乡资源共享、互动交流,促进城乡共同发展。
——在文化建设上,国家加大对乡村文化事业的投入,支持乡村文化传承创新,推动乡村文化设施建设,培育乡村文化品牌,提升乡村文化软实力。
但另一方面,现代化进程也会不可避免地给乡村社会带来现代生活理念的冲击、乡村伦理道德的改变、部分民间传统文化和手工艺的没落失传、乡风民俗独特性及个性化的式微甚至消失……
著名电视艺术家、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纪录片学术委员会原会长陈汉元说,一部纪录片就是一段有声有色的历史。乡村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们要抓住历史机遇、把握时代脉搏、秉持家国情怀、坚守人民立场、扎根乡村沃土,跟踪记录、真实呈现中国人民在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过程中的拼搏奋斗、实践创新和开拓进取,奉献不负时代、不负人民、不负历史的纪录片精品力作。
当前,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创新发展还面临着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是如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纪录片的独立性和批判性;二是如何在新媒体蒸蒸日上、短视频风行天下而与之俱来的影像内容鱼龙混杂、真假莫辨的种种乱象下,坚持纪录片的真实性、严肃性、人民性、建设性;三是如何兼顾传统与现代,实现纪录片的传承与创新。从记录内容看,乡村题材纪录片聚焦乡村自然生态、特色美食、人文历史多,而关注乡村生产关系、产业高质量发展、生育观念、子女教育、农民养老等社会现实问题少;从叙事方式看,仍然以格里尔逊式、直接电影、真实电影这三种叙事模式为主流,这也是纪录片自面世以来被纪录片制作者广泛接受和广泛使用的叙事手法,鲜有突破。
在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题材纪录片关注、记录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的乡村变迁、乡村改革、乡村治理、乡村发展、乡村振兴,讲好乡村建设发展的现代化故事,既是一道观照和响应乡村社会进步的时代命题,也是新时代赋予乡村题材纪录片创作者们光荣的责任和使命。
坚持“内容为王”。“内容为王”是纪录片打造品格、品质、品牌的根本保证。在继续展示中国乡村的自然美、生态美、人文美的基础上,纪录片要更多地关注乡村现代化进程中的民生问题、现实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和乡村振兴战略必将历史而深刻地变革和促进乡村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中国式现代化的深入推进,乡村地区在农业生产、产业创新、村民自治等方面都将发生显著变化,涉及民生及现实问题的生产力、生产关系、生存方式、耕作模式、经济稳步的增长等各方面层出不穷的鲜活素材,纪录片要敏锐地捕捉和记录,在选题策划、内容表达、故事架构等方面守正创新,深入挖掘,真实记录,留住乡村探索发展、民生改善、社会进步的成果和足迹。
要聚焦农民主体。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社会的伟大变革,广大农民群众是这场变革的亲历者、见证者、推动者,是新征程中的奋斗者、新时代的追梦人。要记录农民群众、“新农人”在现代化和乡村振兴中的角色认同、担当作为、困难困惑、创新创造、精神风貌……作为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乡村是现代人寻根问祖的故土、精神皈依的家园,是乡思、乡恋、乡愁的本源。纪录片要深入挖掘乡村文化,让宝贵的文化遗产、优秀的民间传统文化、风俗习惯和健康简约的生活方式等,在与现代文明的碰撞、融合、包容、接纳中绽放光彩,展现乡村文化独特的价值和魅力。
要以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乡村社会的主流价值、主体形象为拍摄记录主题,避免因“一叶障目,不见森林”式的狭隘思想和短视行为,而出现镜头记录的偏题、偏激、偏颇、偏向。要用真实、思辨、建设性的内容表达,呈现沾泥土、接地气、带露珠、冒热气的影像纪录,引导更多的现代人认识乡村、理解乡村、关爱乡村、支持乡村、建设乡村、守护乡村,进而服务和推动乡村的现代化、可持续发展。
叙事策略。乡村题材纪录片对乡村社会改革发展的影像记录,其实是从乡土视觉对中国乡村社会观察记录的一种呈现,因而具有“国家相册”的史实和文化意义。纪录片这种影像艺术形式从国外传到中国后,叙事模式至今仍是三种主流大行其道,而结合中国实际、体现中国文化的中国特色纪录片叙事模式尚未形成,或者说基于国内纪录片的发展实际,广大纪录片从业者对中国式的纪录片叙事还在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习强调指出,中国要在国际舞台上发出更响亮的声音,必须立足于自己的文化根基和民族特性,同时也要积极推动文化交流互鉴,让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人类文明进步贡献中国智慧、中国方案。因此,乡村题材纪录片的叙事要抓住历史机遇、扎根现代乡村,努力做到“一题多元”,即围绕乡村发展进步这一弘大主题,从不同的叙事主体为切入口,探索创新、综合运用多种叙事方式,多维度、多渠道呈现乡村社会的各个方面。
融合传播。新时代,多角度、多广度、多媒介、多形态、多平台、多终端的融合传播,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和有效传播的必经之路。在5G、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加快速度进行发展的形势下,随着无人机、高速摄像机、超高清影像设备大量使用,以及抖音、快手、B站、微视等短视频新媒体平台的爆发式生长,视频生产者、记录者、传播者、消费者的广泛参与和及时互动,让影像传播更方便快捷高效。事实表明,新媒体成为纪录片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作为一种承载个体叙事的新的视听影像表达,短视频等新媒体通过不停地改进革新实践已跻身主流媒体生态化布局,正在深刻影响视听传播方式。从近年来新媒体平台一波又一波乡村文化视频传播成功“出圈”的典型案例能够准确的看出,依托短视频等新媒体平台数字化渠道扩大、提升、增强有效传播,是乡村题材叙事作品实现“叫好又叫座”、摆脱传播困境“走得出”“走得开”“走得广”的不二之选。因此,乡村题材纪录片要充分的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相互促进、融合发展的优势,在守牢电影、电视等传统传播阵地的同时,主动借鉴短视频、微记录“短、易、快”的新媒体传播经验,积极适应当前信息传播大众化、娱乐化、碎片化、快节奏的影像观看习惯,切实把互联网+AI时代全媒体、融媒体思维转化为拓展提升乡村题材纪录片融合传播效能的执行力,形成“一次性采集、多样态生成、多平台播放”的制作生产发展流程,通过传统媒体+新媒体、大屏+中屏+小屏、横屏+竖屏、长片+短片、国内+国外的多平台、多维度、多样态、立体化的集群式、广触达、持续性传播,以艺术质量、播出数量、评价考量、社会裁量、商业流量的最大化,实现纪录片人文、文化、历史、社会、经济、传播等价值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