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菜籽沟的“时间囊”——访“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金收藏奖得主景德军
新疆艺术学院副教授、知名导演景德军师生团队历时两年时间,田野跟踪拍摄的纪录片《一生的麦地》,前不久获得2023年“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金收藏奖,他是刘湘晨之后第二位获得这一大奖的新疆纪录片导演。
这是一部关注新疆传统村落生态的纪实作品,为2021年自治区文艺扶持项目,呈现出新疆天山北坡百姓的日常生活以及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讲述他们在土地上种麦,在麦地里收割关于生老病死的人生智慧和厚重豁达的人生态度。1月15日,天山网-新疆日报记者对景德军进行了专访。
景德军:2006年,我自新疆艺术学院毕业后,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广播电视台工作。每每奔赴天山南北边境团场采访时,就如一次次思想的洗礼。我有关“民间记忆”和“家庭影像”的微视角纪录风格,就从那时起开始酝酿,这在我后来的纪录片《哈萨克人家》《昆仑山上“大医生”》《故乡》中都能看到。
2010年,我回到新疆艺术学院工作,指导学生团队创作的《巴扎边上》《十一岁的夏天》《奈何先生》和《大饭桌》等纪录片,呈现出对新疆不同群体生活日常的入微观照。
2016年至2019年,我来到中央美术学院攻读宁瀛导演的硕士研究生,她从文化、社会学以及人类学角度,对人的“日常”与“命运”的凝练与表达,深深影响了我后来的创作。
记者:《一生的麦地》见证了新疆天山北坡大地的初春冰雪消融、夏季牧场高歌、金秋成片麦地、冬日冰天雪地中百姓群体的日常生活,以及一方水土的悲喜命运,很打动人。您为何需要选取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作为拍摄地?
景德军:在中央美术学院除了跟随宁瀛导演系统学习电影制作,也得益于这里开放的教学环境,可以经常与国内外同行探讨交流很多问题。当人们明白我来自新疆,问的第一个问题几乎都是“新疆现在怎么样?”这个看似普通的问题,对于长年生活和工作在新疆的我是个不小的震动。由此开始思考,作为一个影像工作者,我能为当下的新疆做点什么。
新疆是一个纪实影像创作的富矿,很多前辈已经在这条道路上创造了辉煌的成绩,作为后学,如何继承前辈们的传统,贡献自己的认知力量,这对我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2020年春季的一天,我与朋友到菜籽沟木垒书院夜访刘亮程先生。第二天清晨,我漫步于这个天山北麓的古村落,看到处处是沿“沟”地形而居的家园。在一块坡地的角落,我仰望已种在“天上”的麦子,瞬间觉得,这里的人和事不该被忘记。
新疆纪录片导演景德军师生团队在木垒哈萨克自治县英格堡乡菜籽沟拍摄纪录片《一生的麦地》。景德军供图
通过史料研究和田野调查,新疆天山北麓老户群体的轮廓清晰了起来,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靠天且乐天,就像天山上的麦子一样,给一块土地,给一片阳光,就能自然生长。我所感兴趣的是,他们经历过什么样的过去?与不同民族之间的共生关系如何?对这样一些问题追本溯源,成为我拍摄《一生的麦地》纪录片的缘起。
记得这部片子还在筹备期时,我有一次搭乘夜间航班从北京返回乌鲁木齐。航线经过天山北坡时,从舷窗望去,天山深处那些村庄的点点灯火已然与星空交融在一起。因为这些微光,新疆不再遥远!我随即决定,要用长时间观察纪录的方式,挖掘和梳理菜籽沟这个“时间囊”里人们的迁徙历史、族群演变、社会构成和生存境遇等文化样本。
记者:您用两年时间,抢救性地呈现新疆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生活画卷。从文化意义上说,您是否觉得自身完成了对他们的纪录与表达?
景德军:毫无疑问肯定没有完成。梁漱溟先生曾经说过,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吾人生活所依靠之一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新疆老户群体的历史生活画卷正在徐徐展开,这里面皆是中华优良历史传统文化的场域力量和时间记忆。今后的纪录,我将会围绕三个方面展开:一是抢救式寻找和保留“民间记忆”的口述史,呈现天山山脉中农耕文化历史传承的统一性和地域环境的独特性;二是从文化深描的视角发掘提炼中华优秀民间传统文化在边地民间的适应性和包容性,建立文化自觉与文化认同之间的有效链接,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实践路径提供“菜籽沟式样”;三是考证天山山脉家国情怀和民族团结里的人类质朴情感。
《一生的麦地》放映会暨新疆艺术学院传媒学院民族志影像实践与学术交流启动仪式现场。景德军供图。
记者:民族影像志和民族题材纪录片是中华民族历史与文化的生动载体,承载着炽热的民族情感。您对此有什么体会?
景德军:结合自己的创作经验,我觉得民族志纪录片是有别于电影工业美学的一种文化深描的影像创作。在整个创作过程中,需要长时间的田野观察、深度参与和即时判断,并能与该文化的创造者和持有者分享合作。
2003年,我还在新疆艺术学院读书时,有幸看到了刘湘晨老师的纪录片《山玉》,时至今日,我依然清晰地记得它当时带给我的震撼。从那时起,我心里就种下了纪实影像创作的种子。后来,我又陆续看了他的《大河沿》《帕米尔》及“帕米尔高原”系列等纪录片,在这些优秀作品的影响下,再加上自己对纪实影像的探索,慢慢找到了对自己最合适的创作之路。
在我看来,镜头要能触达田间地头,才是真正地和人民在一起。所以,这是一项持续“在路上”的工作。刘湘晨老师对我说:“要把菜籽沟拍成一个经典作品,把菜籽沟拍成一个寓言故事,因为它对新疆历史的描述,具有广泛的象征性。”我们仍在持续纪录新疆天山北坡老户群体的乡村生活,关注当下时代变革中,根植于新疆大地的文化基因。
打开菜籽沟的“时间囊”——访“第五届中国民族志纪录片学术双年展”金收藏奖得主景德军